“无抗奶”叫停风波引发一连串“?”
为什么要叫停无抗奶宣传,好产品为什么不让宣传?
为什么不把“不得检出抗生素残留”这一条写入奶业标准中?
为什么为了保护奶农利益就否决“无抗奶”?
文/本报记者黄海云
图/采采
经历了三聚氰胺一重劫后,近日乳业再次因“无抗奶”的话题聚焦了公众视线。5月6日,卫生部网站上公布了《卫生部等关于加强生鲜乳品抗生素残留量管理的公告》,明确严禁在乳品标签、标识和广告中宣传“无抗奶”(即抗生素残留未检出的牛奶),并要求各监管部门从6月30日开始查处。禁令一出,各地市场上以无抗作为卖点的乳制品都纷纷遭遇下架。然而记者采访发现,无抗奶遭禁背后引发出一连串疑问。
矛头为何指向“无抗奶”?
“照理说牛奶不含抗生素是好事情呀,为什么要禁止呢?”昨天,在吉之岛选购牛奶的市民郑女士向记者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记者了解到,此次叫停“无抗奶”的大背景是近期各部门正大力打击违法添加剂。
今年3月9日,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印发给公安、农业、工商、质检等部委的通知———《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近期工作重点及要求》。卫生部指出,β-内酰胺酶(解抗剂)可以将“有抗奶”中的超标抗生素分解,从而使“问题奶”顺利通过检测。由此来看,叫停“无抗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企业在原奶中违规使用添加剂。
5月11日,卫生部通报称,在对3类产品的5种非食用物质和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抽检中,解抗剂呈阳性检出率为5%。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苏志指出,企业关于无抗奶的宣传不恰当,很可能被一些不法人员利用概念,在抗生素正常范围内,添加解抗剂逃避检测,并标称“无抗奶”。国家三部委5月13日正式回应叫停企业使用“无抗奶”宣传问题时也直指,“无抗奶的宣传如果继续,很可能促使不法人员利用此概念,在原料中加一些东西(解抗剂)。”
好产品为何不让宣传?
“我个人认为无抗奶是一种好产品,是一件与国际接轨的事情。好事情,好产品,为什么不让宣传?”昨天,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也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不理解。同时指出,既然目的是要打击违规添加剂,就应该将矛头对准那些添加解抗剂的企业,从各方面加强检测力度,而不是将所有“无抗奶”都一棍子打死。
他提出了两大问题。首先,从检测技术而言,区分辨别真无抗奶和利用解抗剂做出来的假无抗奶并不难,要从生鲜乳中检出抗生素则更加容易,成本也不高。但为何一直以来,“不得检出抗生素残留”这一条从来没有作为硬性要求写入奶业标准中?其次,此次发布的公告名为“加强生鲜乳品抗生素残留量管理”,是否意味着允许抗生素残留?既然技术不成问题,为什么要允许抗生素残留?他担忧,如此一来不仅达不到管理抗生素残留的目的,反而会为有抗奶提供了合法生存的空间。
王丁棉告诉记者,业内关于“无抗奶”的争论从2002年已经开始,“比争论禁鲜令的时间还要长。”在他看来,此次事件和“禁鲜令”出台的过程多少有类似之处。“要实现无抗奶,只要在奶源环节严把关就可以。比如广东本地乳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开始基本都已达到‘无抗’,原因是企业在收奶合同上明确写清楚拒收‘有抗奶’,通过市场的力量将不合格的原奶淘汰出局。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奶源环节对抗生素残留的监控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并没有明确的责任人。背后是什么原因?是否存在利益纷争?”
“无抗奶”遭禁后市场就洁净?
记者了解到,行业内主张否决“无抗奶”的一派提出了保护奶农利益和积极性等作为理由。但“无抗奶”的支持派则坚持,现阶段叫停“无抗奶”并不足以保障市场洁净,反而会为有抗奶提供了合法生存的空间,而“无抗”才是行业发展最终追求的目标,应当鼓励、支持企业自觉追求更高标准,以高价收好奶。
王丁棉认为,只有将“无抗”的要求列入国家标准,同时增强对抗生素的检测力量,才能真正解决无抗有抗之争,同时也使老百姓受惠。如果担心短期内会打击奶农的积极性,则可以通过政府出资成立非盈利机构,先计算出奶农的基本生产成本,统一按价收购不合格的原奶。再通过生化等办法,将“有抗奶”加工成奶粉等,进入饲料环节。这样既保障了奶农基本利益,鼓励、引导其规范化,同时也实现了环保。